在刚刚落幕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2组别比赛中,一位身形矫健、眼神专注的小选手吸引了全场目光,年仅11岁的姜鑫瑞手持花剑,在决赛场上灵活闪躲、果断出击,最终以15:9的比分战胜对手,摘得桂冠,领奖台上,这个戴着护面、笑容腼腆的男孩坦言:“每一次比赛都让我更相信自己,站在赛场上,我明白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。”
从怯场到从容 剑道见证成长
三年前,姜鑫瑞第一次握剑时,连标准的敬礼姿势都做得摇摇晃晃,母亲回忆,他最初甚至不敢踏上剑道,总是躲在教练身后。“没想到现在能在全国比赛里这么沉着。”她看着儿子领奖时自信的模样,眼眶微红。
转变始于日复一日的训练,每天放学后,姜鑫瑞都会在击剑馆度过两小时,最初只是机械地重复基本步伐和刺击动作,直到一次市级比赛改变了他的认知。“那次我太紧张,连续失误,下场后哭了整整一晚。”他回忆道,“但教练告诉我,比赛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最真实的自己,从那以后,我开始学会在压力中调整心态。”
今年省选拔赛时,姜鑫瑞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连追六剑,实现惊天逆转,赛后他坦言:“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——相信自己能做到。”这种在逆境中培育的信念,正是竞技体育赋予少年最珍贵的礼物。

孤独与自立 剑客的必修课
“场上只能靠自己”,这句话被姜鑫瑞写在训练笔记的扉页,击剑运动的特点决定了选手在比赛中处于绝对孤独的状态——不能与教练交流,不能依赖队友,每一个决策都需在电光火石间独立完成。
他的教练李建国解释:“击剑是‘格斗中的芭蕾’,不仅考验身体素质,更是心理的博弈,我们平时可以指导技术战术,但比赛时,孩子必须学会独自面对所有不确定性。”为此,训练中会有意设置突发状况,培养姜鑫瑞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这种自立精神也延续到他的日常生活中,姜鑫瑞会自己整理训练装备、制定学习计划,甚至在学校演讲比赛中主动请缨。“击剑让我明白,人生很多时刻都要独自上场。”他说。

技术与心智的双重淬炼
仔细观察姜鑫瑞的比赛录像,会发现他的技术风格极具特色——防守稳健如铜墙铁壁,进攻则如灵蛇出洞,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超乎年龄的心理素质,在半决赛的关键时刻,当裁判出现争议判罚时,他没有争辩,而是平静地调整呼吸,继续投入比赛。
“击剑教会我控制情绪。”姜鑫瑞分析自己的进步,“以前失误会跺脚懊恼,现在学会立刻清零,专注下一剑。”这种心态转变得益于心理训练,包括冥想、情景模拟等多种方法。
国家击剑队前队员、现青少年培训顾问陈悦评价:“姜鑫瑞展现了优秀运动员的潜质——不仅技术全面,更重要的是在比赛中展现的成熟心态,这种在压力下保持专注、相信自我的能力,比任何奖牌都珍贵。”
梦想在剑尖延伸
姜鑫瑞的书架上摆满了击剑相关书籍和比赛录像,他的偶像是在奥运会上实现突破的击剑名将,卧室墙上贴着“永不言弃”的座右铭,问及未来目标,他思考片刻后回答:“希望能站上更大的舞台,但更重要的是不断超越自己。”
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度近年来持续攀升,据中国击剑协会统计,全国注册的青少年击剑爱好者已超过十万人,这项源于欧洲的古老运动,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。
对于姜鑫瑞而言,剑道不仅是竞技场,更是成长的课堂,每一次交锋都是与自己的对话,每一场胜利都是自信的累积,正如他在训练日记中所写:“剑很轻,但握在手中时,我感到它的分量;赛场很大,但当我专注时,全世界只剩下我和对手,我学会了依靠自己,也找到了真正的自信。”
那条十四米长的剑道,见证了一个少年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,也承载着无数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对自我突破的不懈追求,当姜鑫瑞再次戴上面罩,持剑行礼,他的眼神中已没有丝毫犹豫——剑锋所指,即是心之所向。

    
发布评论